黄鼠是我国北方农田和草原的重要害鼠,主要危害小麦、谷子、糜黍、莜麦、胡麻等旱田作物。在草原中对栽培牧草有一定危害。对农作物危害严重。春季创食种子,啮咬幼苗和茎秆,造成缺苗断垄和成排的作物倒伏、断折;秋季则盗食乳熟的麦穗、谷物。危害严重的地区可使作物减产30%~70%。此外,也可危害蔬菜、瓜果。在牧区盗食牧草,破坏植被,是牧业生产的一大害鼠。可传播鼠疫、钩端螺旋体、Q热及野兔热等疾病。 学名:Citellus dauricus Brandti。 别名:草原黄鼠、达乌里黄鼠、蒙古黄鼠、禾鼠、豆鼠、大眼贼。 分布:广泛分布于东北平原、华北平原、蒙古高原、黄土高原,西至甘肃东部和青海的湟水河谷,南至黃河。 体粗壮,成体体长190~250mm。尾短,其长仅为体长的1/4~1/3。尾毛蓬松,向两侧展开。头圆,眼大。耳壳退化,仅留有皮褶。四肢粗短,可用后肢直立。前足拇指不显著,但具小爪,足掌裸露,有掌垫3枚。后足部被毛,趾垫4枚。各爪尖锐,黑褐色。乳头5对。体色随亚种的不同有一定差异。一般体背黄褐色,杂有黑毛,毛基灰黑色,毛的上段土黄色,毛尖黑褐色。腹毛沙黄略带青灰色,毛基灰色。体侧与足背均为淡黄色。尾的背面与体背同色但稍深,但向两侧伸展的长毛毛基黄褐色,中段黑色,毛尖淡黄色,形成围绕尾轴的黑色毛环,这是与赤颊黄鼠的显著区别之一。冬毛色较浅,夏毛色深。幼鼠又比成鼠毛色深。颅骨呈卵圆形,前端略尖,从侧面看脑颅低平。额骨与顶骨间无明显区分,各骨间骨缝不明显。眶上突向后突出,其基部有1小缺口。无人字嵴。门齿孔小,长约为宽的2倍。听泡大,其长大于宽。门齿狭扁,锐利。前臼齿和臼齿均具丘状突。第一和第三下臼齿齿突后带不发达,或无。下前臼齿的嵴尖不发达。 黄鼠出蛰后经过10d左右的恢复即进入繁殖期。有些地方4月下旬就可见到孕鼠,5~6月为繁殖盛期,7月初已很少见到怀孕母鼠。黄鼠每年繁殖1次,每胎产4~11仔,平均为1.5仔。哺乳期 25~28d。幼鼠夏末与母鼠分居,翌年可参加繁殖。正常年份,黄鼠种群的性比接近1:1。但各年龄组间有明显差异。幼鼠中的雄鼠比例较大,二龄鼠趋于1:1,三齡以上则雄少雕多(费荣中等,1975)。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较大。出蛰后即越冬鼠的保存基数对全年密度影响甚大。在幼鼠与亲鼠分居期间,种群数量达到高峰。 |